根據《建設用砂(GB/T14684-2011)》中的規定,建設用砂主要分為天然砂和機制砂。
天然砂指的是自然生成的,經過人工開采和篩分的粒徑小于4.75mm的巖石顆粒,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等。
機制砂是指那些經除土處理,由機械破碎處理、篩分制成的,粒徑小于4.75mm的巖石,礦山尾礦或工業廢渣顆粒。
無論哪種砂,都不包括沙漠中的沙子。
首先,沙漠中的沙子顆粒太細。建筑用砂一般選用直徑在1-3毫米的砂,但沙漠中的沙子直徑均在0.3毫米以下,如果選擇這種沙子作為建筑材料的話,砂漿就會很稀,難以凝固。
其次,沙漠中的沙子黏土含量通常比較高。如果用于混凝土的話,那些黏土成分會極大降低混凝土的強度。
最后,沙漠中的沙子含堿量非常高。這一點很致命,由于水泥本身就是堿性的,它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堿骨料反應,產生一種名為堿硅酸凝膠的物質,從而導致混凝土脹裂,強度和耐久性降低。由于這種化學反應無法避免,人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降低混凝土中的含堿量。
海沙,河沙檢測項目:質量檢測,成分檢測,氯離子,含鹽量,含泥量,放射性檢測等。
海沙未經淡化不得直接用于建設房,這是國家明確規定的,對此,國家建設部門還有相關標準,建設用沙所用的一類沙氯離子含量不得超過0.01%;二類沙氯離子含量不得超過0.02%?熏而最低要求的三類沙,氯離子含量也不得超過0.06%。如果氯離子含量超過0.06%,就是不合格的,不論其水泥沙石的混合比如何,都將對建筑物的穩定性造成隱患。日本采用浸漬式除鹽法以及灑水法即利用淡水沖洗去鹽使得海沙中氯離子含量合于標準,且經過處理后的海沙使用量幾乎占其砂石總用量的40%。所以說使用未經處理的海沙才是“海沙屋”現象的因素。